close
近月來,我私訂了一目標,看自己的臉書發文除了讚之外,可以牽動多少種不同情緒。如何驗證?其實就是看臉友的回饋,像是笑臉、愛心、驚訝、悲傷、生氣等,總和是否大過於按讚的。對我而言,臉書是個人性試驗場,我很想看看人們在想些什麼,看看我能否預測反應,看看躲在人背後的機器如何運作。人文科系的背景,常讓我多些好奇及敏感。



AI人工智慧算是今年最當紅的科技議題之一,我腦海中也因此不時閃現出許多關於AI的電影,諸如2001年的《A.I.人工智慧》,2004年的《機械公敵》,2013《雲端情人》等。而印象中,這些電影通常都會有一個頗為蒼涼的結局。道理也不難懂,人類與AI誓難兩立,如果AI真正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,你會轉化成怎樣的我?前天日子看到另一部電影─《獵殺代理人》,給了我一些索引。它的劇情簡述在2025年可見的未來世界,人類的生活完全依賴人形機器人(surrogates),只要安坐家中,遙控這些配帶電子腦的人偶,就能輕易地完成各項真實世界裡與社交、娛樂、工作等相關的任務。替身(Avatar)這個概念本身並不新鮮,網路及電玩世界很早便以Avatar作為虛擬的個人化身,只是本片將此概念帶到現實,再搭配今日盛行的AI機器人,就十分值得討論。

如果將這部電影的角色設定依情節功能拆解,我們約略可以分成四大類。第一類型為飾演警探布魯斯威利妻子的羅莎蒙·派克,在實體世界中因為喪子之痛而逃避現實,躲在代理自己的AI機器人的軀殼裡,與俊男美女們恣意地縱情社交與歡樂,拒絕與現實世界中的丈夫實體交流,無法自拔。第二類型為布魯斯威利本人,同樣接受AI機器人代理自己的真實肉身,卻正面地扮演保護社會的角色,完全不因有代理者而逃避真實社會的責任。第三類型為堅持反對被AI機器人代理而喪失人類靈魂的一群居民,長久躲在人類保護區中,誓言消滅所有取代人類的機器人們,諷刺的是,帶領著他們革命的領袖本身就是一個代理機器人。最後一類型則是躲在真實背後,站在科技的至高點,控制著人們與機器人互鬥的真人。分析至此,我不禁莞爾而笑,上述的案例,似乎巧妙地預言著人類在AI最終融入社會之後所可能產生的類型﹔知其為假但視之為真/知其為假而拒絕共舞/誤以為真且深陷其中 /誤以為真但全力反撲,電影編劇筆下的不同角色設定,恰恰也適合用來想像在AI時代的自我樣貌?哪一種人才能適者生存?又或是四種類形缺一不可,才能使得人類與機器平?共處?其實,這些典型在社群交友網站上都都有跡可尋,可以找到對應者。時間回到21年前,1996年以色列人發明世界第一款即時通訊軟體ICQ(I seek you),當時,它很像是我們在虛擬世界中的代理機器人,因為使用者不需使用照片,只有一組代碼及匿稱即可,算是即時通訊的祖師爺。接著出現的熱門應用是MSN,它最大的差異是許多上班族群將其視為工作聯繫需要,因此也較偏向實名制化的應用情境。再來便是奇摩交友,由於它的性質較偏向娛樂型的交友目的,也因此網友會在裡面大量使用別名,或是難辨真偽的大頭照片。最後則是臉書,由於想要連結上實體世界的朋友,因此它的性質也較偏向實名,而這個幾乎可以一統社群交友世界的應用,其壽命顯然比其他過去曾出現的類似應用更為長久。偶而我也會納悶,在虛擬世界裡,類似電影中利用俊男美女代理機器人自我滿足的人們,他們的闇黑需求(匿名)難道至此消失無蹤?實名的臉書將永遠宰制天下?在所有AI相關電影中,獵片算是較有正面結局的。電影的最終,男主角拯救所有代理機器人背後的肉身生命,卻讓所有機器人瞬間全數滅亡,當人們紛紛從家中好奇地走到街頭觀看,像極了人們經歷了科技匯流的一場災難,最終還是從科技的桎梏中掙脫,回到純然人類的社會中,再度擁抱熱情及真實互動,還頗引人反思,只是其時序定在2025年,離今不算太遠的未來,據說,屆時AI才真正開始爆發呢。電影,終究是電影!(作者為科技媒體專欄作家)(中國時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jd07nu98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